导航菜单

精选52尼采虚无主义名言(句荟萃)

尼采虚无主义名言

1、(13)参看科利版第13卷,11[59];笔记本MpXVI4结尾:她知道,对于十足的女人来说,一个腐烂的[小]褐斑[褐色的腐烂]是多么合适。——编注

2、生活在不断地超越自己。人也处于生活的这种伟大的创造过程之中,“人是过渡,也是消亡”。但是,人的道路通向何处呢?尼采说,人的道路通向某种比人更伟大的东西,但不是通向“上帝”,而是通向“超人”。“超人是黑暗云层间的闪电”,“超人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更高级的人种”。当代的人只是“一条位于动物和超人之间的绳索,架在深渊之上的索桥”。

3、生活不是争论。——我们已经为我们自己安排了一个我们可以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假定了实体、线条、方面、原因和结果,动与静、形式和内容,没有这些信仰的人造物,没有一个人现在还能生活下去!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已被证明和阐述了。生活不是争论,在生活的条件中本是存在错误的。

4、(1)该部分参看《格言集》,科利版第13卷,15[118]。——编注

5、人们若不首先把尼采看做济世救人者而不仅是预言家,从他的著作中便不会有任何收获,除了看到他竭尽全力憎恨卑劣的残酷行为之外。他的思想有种暂时的有条理的战略性质,这是无可怀疑的。虚无主义在他那里第一次变成自觉的。外科大夫与预言家在这方面有共同之处,他们的所思所为均着眼于将来。

6、马克思与尼采一样从战略角度思考,同他一样憎恶形式上的美德。他们的两种反抗最后同样是执著于现实的一个方面,后来融合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这一派别中得到体现。“要取代神甫、教育家、医生”,尼采已经谈论过这一派别。两者的主要不同在于,尼采期待着超人的出现,建议对现在的一切说是,而马克思则提出对变化着的一切说是。对马克思来说,人要控制自然以服从历史,而尼采则提出人应服从自然以控制历史。这正是基督教徒与希腊人的区别。尼采预见到即将发生的事情:“现代社会主义力图创造一种世俗化的耶稣教义,使人皆成为工具。”他还说:“人们所追求的就是物质福利……于是走向精神方面的奴隶状态,这是从未见到过的……精神上的专制在商人与哲学家一切活动的上方翱翔。”反抗到了尼采的哲学那里,狂热地追求自由,从而导致对生命或历史的专制。绝对的“不”,使施特纳将罪恶与个人同时神化。而绝对的“是”则将杀人及人自身普遍化。

7、本文节选自《尼采著作全集(第六卷)》,商务印书馆出版,2015年11月,孙周兴、李超杰、余明锋译。

8、有人出于敏感的荣誉感而痛恨谎言和伪善;有人则由于怯懦而痛恨谎言和伪善,因为谎言是被神圣的戒律所禁止的。太怯懦,以致不敢撒谎……

9、只消我们一味地把虚无主义的现象当作虚无主义本身,则我们对于虚无主义所发表的看法就还是表面的。如果我们的看法是从对世界状况的不满中,或者是从几乎已经得到承认的绝望中,或者从道德上的愤怒中,或者从信教者的自负的优越感中,借得某种抵触情绪,那么,我们的看法就根本改变不了什么。

10、你是真实的吗?还是仅仅是一个演员?是一个代表?还是被代表的东西本身?——最后,你也许完全是一个冒牌的演员……第二个良心问题。

11、 第以往的价值消解后世界陷于虚无,这就是持续至今的“后形而上学”时代状况。

12、虚无主义的原因在于,人们总是在欲望的驱使下不停地追求新的满足。

13、(17)研究过女人。]笔记本MpXVI4;笔记本WII第70页:研究。但女人根本就没有底,她是漏水的桶。也出自《龚古尔兄弟日记》中加瓦尼的格言,I,第325页:“我们问他,他是否曾经理解过一个女人?——女人完全是不可琢磨的,不是因为她深奥,而是因为她空洞!”——编注

14、通过这样重重剥离,尼采向我们暗示了他的权力意志观念,那种支配世界、使得这个生生不息的世界成为可能而本身又无形无象的神秘怪物。尼采担心的是,世人可能会将他的这一观念理解为某种可以把握的形态,甚至发展成某种伦理学。因他反复告戒世人,权力意志没有任何形态,他的意志只是“无”:“根本就不存在意志,既没有自由意志,也没有非自由意志。”“我们认为,意志只是一种假设。意志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不真实的。”意志即虚无。

15、首先,审美是无利害的。在审美时,人会暂时忘却自我,忘记自身的欲望。审美不是去评判,而是去共情,从而让自己达到超然的状态,获得内心的平和。

16、尼釆宣称:“唯有我掌握了真理的准绳,我是唯一的仲裁者”。尼采推翻了人类建立起来的文明,他声称,没有生而平等,天赋人权那种事,法律是强者的武器,道德是弱者的武器。

17、据说,在同一天,这个疯子还跑到各个教堂里,在里面唱他的Requiemaeternamdeo[安魂弥撒曲]。而当有人问他缘由时,他总是回答说:“假如这些教堂不是上帝的陵墓和墓碑,那么,它们究竟还是什么玩意?”

18、年轻时,尼釆狂热迷恋上了现实主义哲学家叔本华,产生了生命本无意义的思想。但他很快摆脱了叔本华并超越了他的悲观主义,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

19、第虚无主义意味着,宗教也不可信。尼采的虚无主义态度,必然导致他无条件地否定宗教,特别是基督教。“现在,谁要是在对待基督教这个问题上态度还不明朗,那我不会伸出半根指头去帮助他。在这个问题上,只有一种态度是诚实的:无条件地否定。”尼采看得更深。因为基督教从开始就背弃了直接的现实此岸生活,所以基督教在其根源上本身就是虚无。这样来看,基督教的毁灭完全是自身造成的,是它所培养的对真理的直觉引起的,是种自我毁灭。现在,这个毁灭的时刻已经到来:“两千年来对所谓的真理的灌输是一场灾难。这场灾难旷日持久,令人敬畏。不允许再继续散布信仰上帝的谎言了。”

20、不过,我相信,对于我们有可能在尼采当前的论著或被清除谬误后的论著中发现的哲学来说,这些复原工作几乎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伊丽莎白·尼采主要是在涉及她与她哥哥的关系的部分做出了带有诱导性的篡改;她想要为自己争取的形象是尼采的知己以及第一个理解了尼采最阴暗思想的人。她随处篡改尼采的文本,以便于按照她理解的方式来拯救她哥哥的美好声誉,而这则会不时地让尼采显得是在倡导他其实颇为蔑视的学说。她篡改的从来都不是哲学的学说;事实上,她对哲学观念仅仅具备孩童般的理解力,而且她也不认识懂得曲解哲学的人。即便她对文本的干预(连同彼得·加斯特[PeterGast]与其他人的干预)要比我们现在想象的更大,但在我们阐释尼采的哲学时,它们所产生的后果却几乎是可以忽略的。正是在这个方面,这些松散结合的格言、断片和短文至少在这一点上是对尼采有利的。他的主题思想反复出现,以至于根据他作品中随意挑选出来的任何样本,几乎都能重构他的哲学整体。

21、 第迄今最高的价值也为虚无,这就是他的权力意志。

22、哲学家生来彼此就不相爱。鹰隼翱翔天际,独来独往。燕雀只好听其自然...盘旋天际,伸爪伺机,此乃伟

23、鉴于读者对这一观念理解的困难,加上尼采善又善于用晓畅的科学性的语言来解说他的直觉的哲学观念,因而尼采又用了大量的笔记对这一观念加以解说。他的出发点是我们的经验世界(我们的认识最易从经验出发去猜测对象),最终通过对经验的种种否定而来暗示出他的表达对象。尼采首先将意志与意欲分开。 我们一般认为,“我”有了什么愿望和设想(意欲),这会导致一个行动,前者是因后者为果。“否!”尼采在此一刀砍断我们的思维。他说,这只是一种现象,意欲本身并不导致行动,后来的行动也与意欲没有丝毫关系。意欲和行动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它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它们的产生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即是在意欲和行动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意志——那种世界最内在的冲动。假如没有意志冲动,无论我们的想法多么坚决,都不会导致一个行动;而且,如果没有意志冲动,意欲首先就是不可能的。我们在此联想到叔本华说过的一个例子:我们扔石块并不是我们的‘扔’这个动作使石子飞起来。假如石子没有‘飞’的意志,无论我们用多大的力也不能使石子飞。没有原因,没有结果,原因和结果是我们追加上去的。原因和结果只是浮在意志之流水上的木块。 

24、什么?你在寻找?你想使自己增加十倍、增加一百倍?你在寻找信徒?——去寻找零吧!——(10)

25、所谓高贵的灵魂,即对自己怀有敬畏之心。 《善恶的彼岸》

26、虚无主义是尼采观察世界的最深刻的心理背景,在这一广阔的思想背景下,尼采对欧洲传统进行价值了清算,核心是对基督教及其道德的批判,以及科学理性文明的批判。更令人惊奇的是,他同时也运用了这一概念批判了自己的核心哲学观念——权力意志。虚无主义对尼采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27、当然,始终有可能存在其他理论,它们不相容于这个理论,却完全相容于所有似乎支持我的理论的相同事实。接下来,我的理论将被证明为仅仅是一个可供选择的体系,倘若有人展示了另一个这样的体系,它与我认为我已经发现的体系拥有同样的融贯性,那么,我也会感到十分欣喜。因为这将默认尼采的哲学是系统性的(无论我们将哪个体系归于尼采),由此表明的立场将反对人们将尼采理解为某种更加天真率直与非理性的另类思想家的主张。

28、世界弥漫着焦躁不安的气息,因为每一个人都急于从自己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不合时宜的考察》

29、第一阶段以信仰的破灭告终,传统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受到怀疑。尼采对待瓦格纳音乐的态度颇能典型地说明这一转变。起初他对瓦格纳的音乐顶礼膜拜,狂热地认为它标志着新的文化阶段的开始。后来他又在这个音乐中看到了没落腐朽的音符。现在,他觉得自己所处的时代就是一个完全没落颓废的时代:“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内部激烈崩溃的时代,四分五裂的时代”。无所适从、怀疑一切,是这个时代所特有的。“没有一样东西位于坚实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对自身的不可动摇的信仰之中。”

30、现在,尼采便开始无情地揭露他所处时代的腐朽与矛盾,剖析这个时代如何陷入空洞虚无之中。他称自己的任务是“为人类最深刻的自我反省作准备”。他认为这就是“自由精神”的任务。“第二步:在人们被束缚得最牢固的时候,粉碎心灵对传统的崇拜。精神获得自由与独立。这是沙漠时代。批判所有受到崇拜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

31、作者介绍:马丁·海德格尔(德语:MartinHeidegger,公元1889年9月26日—公元1976年5月26日),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出生于德国西南巴登邦(Baden)弗赖堡附近的梅斯基尔希(Messkirch)的天主教家庭,逝于德国梅斯基尔希。

32、尼采抓住的核心问题是,人和世界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意识是世界的一面镜子吗?意识之镜原原本本反映了世界吗?意识不仅能反映表象的世界还能反映世界的内在规律吗?尼采认为,这完全是人的臆想。人对世界的认识是神经刺激的结果,“词是神经刺激的声音摹本,从神经刺激进一步推论到我们之外的一个世界,这就已经是充足根据律的误用和滥用了。”因而所谓“世界”,只是我们思维推论的结果,语言创造者命名的也只是人和世界的一种关系,而非事物本身,这里起作用的是一种隐喻或转喻。况且,就“认识”到的对象而言,人并没有“认识”到他所接触的全部现象,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或某个事物的局部。换言之,人是有选择性地认识事物的,某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方面经过了他的意识的强化和修饰。因而就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而言,世界只不过是我们的神经活动而已。我们在这儿听到康德的声音:在认识之前已有认识。认识“客观世界”是不可能的。

33、因而对世界不能作出判断。对它所做的一切价值判断,最终会导致对生命的诽谤。人们在判断现存的一切时,遂参考应该存在的事物,如上天的王国,永恒的思想或道德的命令。然而,应该存在的实际并不存在。不能以虚无来判断这个世界。“这个时代的优势是:没有什么是真实的,一切皆被允许。”这些提法与其他千百种提法相类似,不论是华丽的还是讥讽的,都足以表明尼采接受了虚无主义与反抗的全部内容。在他关于“矫正与选择”幼稚的论述中,甚至提出了虚无主义推理的极端逻辑:“问题:通过何种手段可得到有感染性的虚无主义的严格形式?这种虚无主义以极其科学的意识教授与实现自愿的死。”

34、失望者如是说。——我寻求伟人,但我发现的始终仅仅是伟人理想的猴子。

35、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

36、表象和物自体。——哲学家习惯于把他们自身置于生命和经验之前——置于他们称为现象之前——就好像是面对一幅图画,它从来不会变动并且不变地展示着几乎是同样的事件。他们认为必须正确地解释这事件以便对于产生出这画的存在得出结论,也就是说,关于物自体,它被看作是对于现象世界的充分的理由。另一方面,更严格的逻辑学家,在他们严格地把形而上学的概念宣称为无条件的概念之后,他们因此就同样无条件地否定了在无条件(形而上学的世界)与我们已知的世界的任何联系:因此,严格地说,在表象上的显现不是物自身,从前者到后者的任何结论都是被排斥的。然而哲学家和逻辑学家都忽略了这幅图景——我们人类所谓的生活和经验——已经逐渐形成的可能性,在形成过程中仍然是十分充分的,因此不该被看作一个固定的数量,从中人们可以得出创造者(某种充分理由)的某种结论,或甚至排斥这样的结论。(……)我们现在称之为世界的是许多错误和荒谬的结果,这些错误和荒谬是在有机的自然界的整个进化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它已经相互纠缠和现在被我们作为整个过去积累下来的财产而继承——作为一笔财产,因为我们的人性的价值即依赖于此。严格的科学事实上仅仅在很小的程度上能够把我们从理念化的世界中区分开(……)但它能逐渐地和一步步地说明这个世界如何作为理念产生的历史——并至少在某个时刻使我们处于万物之上。或许那时我们认识到物自体是值得荷马史诗中的英雄那般的讥笑的:虽然它确实表现出一切事物,但这些事物事实上是空洞的,即是说意义的空洞。

37、上帝死了,带来了欧洲的虚无主义。尼采认为,造成虚无主义的表面原因是信仰崩塌了,宗教赋予的人生意义不复存在,而根本原因就在于对于彼岸谎言的信仰本身,对彼岸的信仰,会导致对现实生命力的压抑。而一切否定生命的价值,让生命力衰颓的都会带来虚无主义。

38、尼采的确如他自己所承认的那样,是虚无主义最为敏锐的良心。他使反抗思想迈出的决定性的一步就是让它从否定理想跳跃到理想的世俗化。既然人的拯救不能由上帝实现,那么便应该在大地上完成。既然世界没有方向,人从接受这一见解的时刻起,即应当为世界定个方向,它会导致高级的人类社会。尼采要为人类的未来指出方向。“管理地球的任务落在我们身上。”还有:“为统治地球而斗争的时刻已经临近,而这场斗争要以哲学的名义进行。”他就这样宣布了二十世纪的到来。他之所以这样宣布,是因为他已得到虚无主义内在逻辑的启示,晓得其结果之一就是帝国,他并且为这个帝国的实现做了准备。

39、我们又容易将意志等同于意识。尼采区别了这两个概念。意志正如我们以上所说是世界的根本冲动,也是决定人的一切外在活动和一切内在心理活动的根本力量。我们作为有身体和心理的人的所有复杂活动都取决于意志的冲动和意志的协调,“我们绝不会意识到有什么东西在指挥,更确切地说在照料和事先协调我们身体的各个功能之间的合作;我们也不会意识到精神是如何储存起来的。毫无疑问,存在着一个最高机构、一个起领导作用的委员会,在这个委员会里各种不同的主要欲望正在发号施令并行使它们的权力。”但我们常把这个最高机构看成意识,事实上,意识是在我们同世界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是“外界对我们的影响和必要的反应以及我们对外界的影响。”因而,意识只是意志活动的下属单位,“意识不是指挥者,而是指挥者的一个器官。”

40、尼采的作品多半并没有对读者的智力与学识提出苛刻的要求。这些观点显得清晰而又直接,目标重大而又显著,语言即便激烈却也明白易懂。一些读者受引导后欣然相信,哲学是困难的,但由于尼采的易于理解,他们却发现要么是哲学比他们原本设想的更加容易,要么就是他们自己比他们所认为的要更加聪明。或许也是出于同样的理由,哲学家才不情愿将尼采算作他们之中的一员。这些哲学家到处提及的是一些更加阴暗且更加令人困惑的学说:永恒复归的学说、热爱命运(AmorFati)的学说、超人的学说、强力意志、阿波罗艺术与狄奥尼索斯艺术。

41、说起尼采,可谓是大名鼎鼎,他是德国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等,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2、你们尊敬我,但如果有一天你们的尊敬崩溃了,怎么办?别让一个雕像砸了你。

43、我提供的这个体系需要被理解为一种重构,它必须要按照人们理解任何理论都必然会采取的方式来获得理解;也就是说,作为统一与解释某些现象领域的一种手段——在这种情况下,是个人的诸多作品所构成的领域。我将以这些文本作为科学理论家的观察资料——以便于在不同的观点上来确证我的理论。我相当确信,至少在一种宽松的意义上,这个理论拥有某种预测的力量;换句话说,它或多或少会让我们知道尼采将要说些什么。它让我们能够找出我们的道路来穿越这个它意在给出秩序的领域,或至少是我希望如此。

44、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善恶的彼岸》

45、基督教本质上是一次伟大的象征主义运动。因而,正如我们不能把亚当被逐出伊甸园当作一个历史事实,我们也只能用象征或艺术的态度去看待那些传说中的神奇的事件。“同样人子耶稣也不是历史上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永恒的事实’与一个处于时间之外的心理象征”,“圣父与圣子:后者所表达的是尘世万物进入神化状态,前者亦是如此……”它们只是一个个内心事实,是无名之谜,是出于语言表达的严重局限而采用的曲折手段。这些活生生的事件一旦落入历史编篡者或理性主义者之手,即丧失活性,成为虚假的“历史事实”。基督教在后世的发展离开了它的根,离开了它高贵的形而上学源泉,因而,它不可避免滑向虚无。

46、在生活面临最陌生、最严峻的难题时肯定生活,不惜牺牲生活的最高形式而保持对生活的意志。为自己的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感到高兴,永远地为生活的发展感到快乐——这种快乐也包括了那种毁灭一切的快乐。

47、倘若要表明我希望讨论的体系确实是尼采的体系,就会引发某些关乎哲学史之诚实性的复杂问题。尼采并没有和我们一起承认这是他自己的体系,他也不曾(或许是因为他无法做到)将他告知格奥尔格·勃兰兑斯的那个融贯而又内在必然的看法给予我们。然而,尼采本人承认,他肯定没有意识到这个假定为他所有的体系,尽管通过诸多格言的累积,这个体系正在显露出来,因此,在他人生的所有时期内,他都不可能打算让他的作品采纳这种形式。

48、“以前,良心要啃多少东西呀!它曾有着多么好的牙齿啊!——可现在呢?这些牙齿怎么没了?”一个牙医的问题。

49、什么是意识的功利性?那即是所谓的幸福主义,它决定了意识活动。因而一切冲动都只有在有利于幸福这个原则下才能进行,冲动的力量只是来源于意识的目的自身,绝不可能是外在于意识的任何事物,比如真理。“一切冲动都与快乐和痛苦有关,对于真理的冲动是不可能的”。“纯粹真理本身仍然是没有基础的,所谓指向它的冲动只不过是一种改头换面的幸福主义冲动”。“只有真理信仰冲动,纯粹知识没有冲动。”“如果没有真理,那将更好些”。在这些看似过激的语言中包含了透彻的论述。尼采还深入考察了“认识”的心理学原理。一切认识都是根据某个标准进行度量的过程,这个标准最初是意识本身,后来,已经被认识的事物成了认识其他事物的标准。认识的标准或远或近都来源于意识本身。“事物究竟是什么?我们只能根据它旁边的判断主体来确定”。人们希望认识物自体,但只能认识他所认识的这个世界,因为“绝对的无条件的认识就是没有认识的认识。”“不可界定的绝对事态”。自在的世界在哪里呢?上帝在哪里呢?那么,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客体和主体之间根本不存在是什么因果关系、正确与否和表达问题。“我们无法象事物所是那样思想事物,因为我们根本不能思想它们”。这里只存在一种“美学关系——启发性的转移、向一种陌生语言的断断续续的翻译,事实本身并不‘显现’于经验领域。”我们在这儿仿佛看到了尼采艺术形而上学的科学原理。

50、尽管如此,倘若他从一开始提供的东西即被证明为哲学中的崭新答案,那么就会将某种扭曲引入其概念架构之中,而这些张力或早或晚必定会被某些敏感的心灵感受到。尼采的作品被诸多哲学问题占据,也难以确定他提出这些问题的次序。而尼采在结构能力上的欠缺,让他难以持久地思考一个问题或在心灵中固定一个问题,直到形成相应的解答。然而,仍然成立的事实是,这种哲学是具备知识体系的,它对它的那个最缺少系统性的践行者强加了一种外在的系统化,因此,哲学家由于他们事业的本质而具备系统性。人们发现这一点在前苏格拉底哲学中得到了反复例示。

51、在女人中间。“真理?啊,您不认识真理!难道它不是对我们全部羞耻心(pudeurs)的谋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