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孟子著名文章(77句汇总)

孟子著名文章

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我心目中的孟子是善良的。面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思想体系,这对两千年来的***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有许多的进步意义。

3、孟子除了是一位非常有气魄的***家,也是一位非常有情怀和抱负的思想家,孟子曾感慨,从尧舜到商汤,过了500多年,商汤还听说过尧舜;从商汤到周文王,过了500多年,周文王也听说过商汤;从周文王到孔子,也经历了500多年,孔子也是听说过周文王,但是从孔子到现在也就区区100多年,现在就已经很少人谈论孔子了,更别说有人继承孔子的思想。孟子希望自己成为孔子思想的真正传人,继承和发扬孔子的儒家思想。

4、儒家仁爱的推广在精神上和形式上都是有前后顺序的,大概儒家认为:只要每个人都做到“老吾老”、“幼吾幼”;天下就和谐了。如果还存在“老无所养,幼无所依”的现象,儒家的门徒就应该把仁爱推广出去,尽自己所能救济“鳏寡孤独”四种社会弱势群体了。当然,即使非我们血亲老幼,当他们不便时,也得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做到“老有所安,少有所怀”了。

5、孟子终究没有成功,他还是孤独的站在高岗上,品味着的孤独,坚持他的坚持,努力着他的努力。

6、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7、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8、但这毫不影响我对孟子其人其书的崇敬与推崇。自恋,换句说法是自爱,或者自信。而我讲的“纵横家之风”,是指其善于辩论。对此,孟子自己已讲得很透:“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法无正邪,在人之用。孟子是纯粹透彻的正人,其辩论当然也不是唯利是图的诡辩,而是唯理是图的王道。

9、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10、孟子的观点十分鲜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孙丑下》),在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要素中,人和起着决定作用。从表面上看来,孟子是在谈论军事战争,认为民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这当然是正确的。因为我们知道,在一次战争中,只要众志成城,同仇敌忾,则可一以当以十当百,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就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体察民情,关心人民疾苦,将帅体恤部下,与士卒同甘共苦,“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孙子·地形》),这样的军队才能有强大的战斗力。但是,孟子讨论三者关系的目的绝不仅于此,他随后提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公孙丑下》)这才是孟子真正的本意,因为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可以靠***区域能够限制的,***不是可以靠地形的险要能够保护的,天下不是可以靠兵强马壮能够征服的。显然,治国平天下主要靠“得道”,所谓“得道”,从本质上讲也就是得民心:“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离娄上》)因此这里所谓的“道”,正是孟子所说的“王道”、“仁政”,这便不仅仅是简单的军事问题了,而是经营***的***问题了,实际又回到孟子的“仁政”学说上,认为只有广泛施以仁政,才能让老百姓们安居乐业,国力自然得以提高,军事实力也跟着强大。

11、比如,《随园诗话》中记录了关于孟子的一副对联:

12、曹公少时见乔玄,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贼。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

13、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继承“仁政”,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14、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草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军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的地理上的有利条件还不如内部人民团结一致(更重要)。

15、孟子仁政思想,有两个重要的方面“内圣外王”和“以民为本”。国君自己要严于律己,成为身边人的榜样,做到内圣才能外王;在对外策略要以民为本,得到老百姓的拥有,才是治国之本,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6、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17、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18、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

19、孟子是***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家、政论家和散文家。

20、心得分享:***人向来喜欢从自然界中寻找人生哲理和智慧。且自古以来反复强调:读万卷书,还须行万里路。一个人的格局、境界一定和经历有关,也和人的视角和所处的地位有关。孔子登上东山,发现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发现天下都变小了。人啊,只有站的高,才能看得远,才不会鼠目寸光。在企业组织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产品,员工总是觉得价格太贵了,质量不好,卖不出去;可是领导总是觉得我们的产品质量最棒也最好卖。做员工时,打印文件时从来不会考虑节省纸张,做老板后,才知道能双面打印尽量双面打印。做员工时,中午午休时,从来不会自觉的去关了灯;做老板后,中午午休时,一定会去关灯。。。。这些种种的行为差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角度问题。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假如入一个员工,思考问题说话做事时,站在经理的角度,那么他就有资格成为经理候选人了。假如一个经理,思维模式是总监式的,那么他就有资格成为总监职位候选人了。”因为人最难调整的是思维习惯。很多人每天都在按照思维惯性在生活和工作。每天琢磨的都是眼前“一亩三分地”这类的芝麻蒜皮的小事。

21、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③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④?”

22、孟公结重关,宾客不得蹉。——出自魏晋·张华《轻薄篇》

2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4、东汉后期,臧否人物似乎是一种潮流。其实无论如何点评人物,大体上就如《孟子》中的这则故事所讲:“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小才不足以当大位,唯有参透“君子之大道”的人才可能做到“以永终誉”。

25、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26、虽然***抱负没有实现,但是传承思想的志向完成的非常好,孟子游历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最后归隐故土,和弟子们著书立说,写成了《孟子》一书,成为了后世儒家经典。宋代大思想家朱熹把《孟子》,《论语》、《中庸》、《大学》并称《四书》。《四书》是***古代的儒家思想的灵魂和基础,《四书》是宋代每年的科举考试必考的内容,也将孟子的地位推向了高峰,孟子成为儒家思想的代表,开始以“孔孟”并称,被誉为“亚圣公”。

27、“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此之谓不知类也。”

28、思想家的伟大,就在于他能跨越时代,在历史的时空中始终砥柱中流,“江流石不转”!

29、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0、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31、元朝 至顺元年(1330年) 元文宗 邹国亚圣公

32、《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周礼》《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33、尽管“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话曾引起朱重八的杀心,但皇权最终还是败于真理。孟子的地位,不是任何君王能够撼动的。

34、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35、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36、  “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游历,我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赏赐?一游历一巡视,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现在可不是这样了,国君一出游就兴师动众,索取粮食。饥饿的人得不到粮食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违法乱记的事情也就做出来了。这种出游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真是流连荒亡,连诸侯们都为此而忧虑。什么叫流连荒亡呢?从上游向下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流;从下游向上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连;打猎不知厌倦叫做荒;嗜酒不加节制叫做亡。古代圣贤君王既无流连的享乐,也无荒亡的行为。至于大王您的行为,只有您自己选择了。’

37、  孟子说,“那就让我来为大王讲讲娱乐吧!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旗帜的华丽,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38、“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39、这些年,渐入中年,对孟子的学习也更侧重于心性修养方面,而且越来越服膺。许多著名的孟子言论,这里就不谈了。引三段这两年很有会心的文字,作为结尾:

40、孟子思想的三个核心“仁善心”,一篇文章全面了解孟子思想精髓

41、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42、所以,孟子以为,秉着以民为本的思想,施以仁政,***进入的是一种良性的发展,它不仅施惠于百姓,更能在各个方面使***达到良好的平衡与和谐,从而获得高于一般的利与益。孟子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重温此言,千载之下,仍透着不可轻视的睿智。

43、 课内:《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富贵不能淫》

44、心得分享:孔夫子也讲过:“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检测一个人的品质,须在两种极端的人生境遇下:一是富贵之时;二是贫寒之日。穷而不谄,富而不骄这是儒家的基本要求;但孔圣人的要求还要更高:穷而乐道,富而好礼。他弟子中颜渊做到了前四个字:“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5、百家讲坛之《孟子的智慧》第二讲:(傅佩荣主讲)

46、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性是善的。但孟子只说性善,南宋朱熹补充为“人之初,性本善”,后世有学者提出“性向善”。

47、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48、因此,孟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于恻隐、羞***、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49、天下有达尊三:爵齿德一。朝廷莫如爵,乡d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得有其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依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50、心得分享:我非常佩服***古人的识人之术,他们厉害到可以精确预测到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和最终命运。我个人读过两本古代识人之书:一本是三国时期刘劭所著的《人物志》;一本是晚清曾国藩所著的《冰鉴》。据说这两本书是识人相面必看之典籍。推荐大家有机会一定要看看,尤其是做团队领导的人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士。

51、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夫子‬就是‬孔子‬,这是‬孔子‬对‬弟子‬子路‬说的话‬。他就是‬让‬子路明白‬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宁愿‬冒‬被‬老虎‬咬死的风险‬,也要‬搬‬到‬苛捐杂税‬少的‬地方去的‬心理‬。

52、明朝 嘉靖九年(1530年) 明世宗 奉为亚圣,罢公爵。

53、《鱼我所欲也》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文章本身的结构所揭示的中心论点应当是: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有甚于死”的“本心”,“贤者能勿丧耳”。本文逻辑严密,析理精深,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流畅,气充词沛,颇具说服力。

54、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55、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56、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

57、这个就是苛政猛于虎的典故。可见税务繁重令老百姓吃不消,税收太严重甚至比老虎还要厉害。这种厉害会影响收入,影响生活质量,这就是孔子感叹苛政猛于虎的典故。

58、 ***人识人大体从“品行”和“才能”两个维度来衡量。通过排列组合可划分成: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无德无才四种类型。从“精、气、神、筋、骨、气、色、仪、容、言”等全面考量一个人的富贵贫***。曾国藩甚至总结了一套识人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59、    孟子到了齐国的平陆县,对这个县的长官(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守卫战士在一天内三次失职,你会开除他们吗?”

60、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61、孟子再游宋时,宋君偃早已自立为王。”孟子说,汤、武行王政,他们的征伐,是从水火中拯救百姓,诛杀残暴的君主,得到天下人的拥护,“而无敌于天下”。“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他又离开了宋国。

62、心得分享:人各有所长,每个人都有别人值得学习和尊敬的地方。所以人无须妄自菲薄,也不可妄自尊大。孟子说世间有三种达尊:一种是爵位,一种是年龄,一种是德行。组织中职位级别很重要;社会上年龄资历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德行。有德不在年高,有才不在位高。“德”是通行的货币。

63、选自《孟子·告子下》。(译文)忧患能使人奋发图存,安逸享乐可使人败亡。

64、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封地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65、在明清两代,官方规定,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要“代圣人立言”。于是,《孟子》一书便成了明清两代士子们的必读书之一了。

66、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辑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67、奇书《世说新语》里面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臧否人物的故事,现摘录几则如下:

68、《梁惠王下》篇主要围绕王道展开。王道,顾名思义就是相对于霸道而言的。从上面的描述里,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战国时代的***倾向,王道绝对不是为人所推崇的治国之策,相反,霸道却被许多国君和策士成功地演绎着。如稍后于孟子的苏秦曾游说秦惠王道:“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战国策·秦策一》)就是说现在这个世道啊,只有兵强马壮,恃威治民才行,如果想让各个诸侯国老老实实地听话,就要靠打仗靠用兵来开道。这就是霸道的逻辑。虽然孟子在劝说各位君王时,也曾不断提到君临天下啊、一统天下啊之类的话,可是和霸道不同,王道的目的不是“王天下”,而是使天下百姓安居而识礼节,“王天下”只是王道水到渠成的副产品,孟子是瞅准了那些国君的心思,用王道的小利来作劝说的诱饵的。《孟子》一书是亚圣言论的记录,有些言辞是有策略上的考虑的。

69、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0、  其实我认为明太祖是多此一举的,想想自己是如何得到的政权,道理就很明白了。

71、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72、齐宣王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个好乐、好勇、好货、爱享受一切君王之乐的人。“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梁惠王下》)对于这样的君王,孟子没有滔滔不绝地教训他,反而劝说他把这些嗜好与百姓联系起来,以己之心推度百姓之心,把快乐和百姓共享,“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梁惠王下》)。孟子做这样的劝说是与其主张密不可分的,他始终认为君王应该与民同乐,与民同忧,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强调君主要以百姓为重,体察百姓的难处,同情百姓的疾苦,轻刑罚,薄税敛,注重农业生产,使子民过上富裕的生活。

73、  (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74、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于人,便是性。人若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致天人合一。

75、孟子的主张在后世得到了验证:体恤人民的,***就兴旺,反之社稷也难保全。历朝历代的早期君主大都能做到这一点,因此***繁荣富强,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究其措施不外就是孟子所说的轻刑薄税,保民而王。汉代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代的康乾盛世,无不如此。而那些末代君王往往脱离百姓,不知民间疾苦为何物,他们的覆灭几乎无一例外的是由忽视民众,或沉溺于巧取豪夺,声色犬马,纵情享乐所导致的。孟子强调“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以民族、百姓的欢乐为自己的欢乐,与百姓同忧戚,共患难。只有如此才能得到民心,而谁得此民心,谁就能以王道得天下,反之亦然。春秋时期,齐王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百姓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田成子便趁机用大斗出贷,用小斗收回等措施来收买人心,寻求民众的支持。百姓“爱之如父母,归之如流水”(《春秋臣传·齐晏婴》),最终田氏取代了姜氏,成为了新的国君。而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的例子又从反面指出民本思想的重要意义,失去了民心,只顾自己纵情享乐,视人民如草芥,则意味着身败名裂,国破家亡。孟子有鉴于此,在继承前辈圣贤思想的基础上,将其仁学说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使民本思想有了质的飞跃。他时刻呼吁国君们要以人为本,保民而王,他说“仁者无敌,王请无疑”(《梁惠王上》),“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孙丑上》)。他口不离仁政,言不离人民,时刻不忘宣扬自己的王道思想。

76、  孟子说:“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折树枝的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