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66句汇总)

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

1、在1749年到1751年间,富兰克林仔细观察和研究了雷、闪电和云的形成,提出了云中的闪电和摩擦所产生的电性质相同的推测,提出了关于避雷针的建议。这一建议首先于1852年在法国马利大学得到应用。避雷针的发明不仅可以防止闪电所招致的严重危害,同时也破除了迷信,揭示了自然力的真实性质。

2、一天,电闪雷鸣,暴风雨就要来了。在雷声、雨声的“伴奏”下,守候在房间小铃旁的富兰克林,听到了小铃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他高兴地笑了。

3、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嘎嘣一声脆雷,那如铜钱般的雨点就瓢洒盆泼般地倾了下来。富兰克林让儿子威廉拉紧风筝线站到草地旁边的一所房子屋檐下,这样,靠近手的一节线就不会因淋***而导电。这一切都是精心设计好的,风筝是绸子制的,不怕雨淋,线是麻绳很结实,靠乎的一节又换成绸带,不导电,麻绳与绸带间用金属线挂一把铜钥匙。

4、(1)TheLightningDischarge作者:MartinA.Uman

5、富兰克林使用莱顿瓶进行了许多科学实验,在实验中他看到了电火花,由此突然联想到了“上帝之火”――雷电。

6、在几年后,有传闻和一些书籍称富兰克林用风筝替代了铁棒,做了这个著名风筝雷电的实验,但是缺乏充足的证据。后来有研究者发现富兰克林本人也从来没有正式承认做过这个实验尽管对于富兰克林是否做过风筝实验存在争议,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富兰克林即使做过风筝实验,也肯定不会和传说中的一模一样。

7、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绝不是一时冲动所做的。早在数年前,他就致力于电的研究,并在当时人们不知“电为何物”的时代,指出了电的性质。(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

8、本杰明·富兰克林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是作家、***家、外交家、发明家、出版商、新闻人……还是科学家,在电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最著名的科学研究,当然是冒着雷击的危险用风筝把雷电引下来,证明了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这个大胆的实验引发了无数人的崇敬,富兰克林甚至因此被赞誉为“现代普罗米修斯”。有些人也大胆地去模仿,结果毫不意外地导致了遭到雷击身亡的悲剧。富兰克林本人有必要冒险做这个实验吗?

9、1746年,***伦敦一个叫柯林森的人,给他在***的一位朋友寄送了一只莱顿瓶,并在信中向他介绍了使用方法。

10、富兰克林用手拿卷线圈的铁丝,在雷电雨夜闪电划过风筝,富兰克林的手有麻木感,他激动地大叫“我被电击了!”回到家,他将风筝线上的电引入实验瓶,进行电学实验,果然科学家的假说成立。

11、  富兰克林找出绝佳的绝缘方法:蜡,那块铁环上的物质.他甚至设计出工作人员离开隔离亭的方法,所以富兰克林的确了解游走的雷电所带来的危险性,而警告人们必须保护自己.

12、著名哲学家康德曾这样评价富兰克林:“他是天堂盗火者,他是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13、 暗物质其实就是科学家YY出来的理想情人(2015-12-30)

14、抛出手提箱在空中炸开,撒下美元对碰触到的敌人造成物理伤害;

15、这样的实验后来多次有人做过,当然是用绑着的风筝做的,人是不能在旁边的,否则有可能出事。

16、富兰克林是第一个提出用实验来证明天空中的闪电就是电的的科学家,那是在1750年。但是第一个付诸于实践的却是法国科学家——他像图中那样观察到了铁棒上的火花,不过没有用身体近距离去碰铁棒。

17、“这果然是电!”富兰克林对威廉喊道。他连忙把引绳上的钥匙和莱顿瓶连接起来,莱顿瓶上电火花闪烁。这说明莱顿瓶充电了。

18、富兰克林是大发明家科学家,也是***家教育家。他是***立国的《大宪章》起草人之他建立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并是宾大的第一任校长。

19、富兰克林有一连串的头衔——作家、发明家、出版商、科学家、外交家、哲学家、启蒙思想家。有评价说他是十八世纪仅次于华盛顿的名人。

20、 这里距离北京仅150公里,空气质量好到爆!(2015-12-21)

21、 不可解的物理学难题,源于数学核心的悖论(2015-12-22)

22、风筝能否吸引电流,并且通过长长的风筝线传递到钥匙;

23、最初,***人广泛采用了富兰克林的尖头避雷针。但是******战争(1775年~1783年)爆发后,富兰克林积极参加***运动,并且是***宣言的起草人之一。于是富兰克林发明的尖头避雷针在***国王乔治三世眼中似乎成了将要诞生的***的象征。据说乔治三世在盛怒之下,召来***皇家学会会长约翰·普林格尔,向他施加压力,要他公开宣布圆头避雷针比尖头的更安全,要求要全***的避雷针都改成球状。

24、然而,他对科学的贡献主要还是在物理学上。其中以电学为主——他是探索电学的先驱者之一。

25、我们是中科院主管、科学出版社主办,与***知名科普杂志Newton版权合作的一本综合性科普月刊。

26、这个人也不一般,与其说他是一位物理学家,倒不如说他是杰出的***家、外交家及商人。他是《***宣言》的起草人之曾出任***驻法国大使,成功取得法国支持******。

27、如果云层上的电荷聚集越来越多,和地面之间形成的电压越来越大,最后它们击穿十几千米厚的空气,形成一条到达地面的导电通道,释放巨大的能量,这就产生了雷电。如果这条通道正好途经某个人的身体,放电电流会很大,数量级达到几十千安甚至百千安以上。那么大的电流流过受害者的躯体,首先伤害的是受害者的大脑和心***。因为几毫安的电流就足以使人类的心***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停搏。雷电流也会致使呼吸系统麻痹而停止呼吸,从而致人丧命。此外,雷电流的极大的机械效应足以撕裂受害者的皮肤和肌肉,而强烈的热效应也足以烧焦受害者的躯体。这种雷击事故称为“直接雷击”。遭受直接雷击的人十有八九会***,即使没有***也会重度受伤如果这条导电通道没有直接通过人体,相隔一段距离,比如击中了附近的一棵树,人体仍然有可能因为感应的电流而触电,称为“感应雷击”。感应雷击有时会比较弱,被击中者无大碍,受雷击大难不死的幸运儿大多数是这种情况。

28、   我记得学校里学风筝实验的这段是富兰克林的功劳么,咋这里的说法不一样了?我在360百科上搜了下“富兰克林的风险实验”,证明我的记忆没错,故事情节精彩绝伦。教材把科学历史事件改造成小说的传统真是悠久。托马斯先生不见了踪影,富兰克林的光辉形象就更加高大了些。我儿时学的“知识”在风中凌乱……

29、富兰克林对电学的贡献还有许多,他正确地指出摩擦起电实际上是让电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而不是创造了新的电,这是电荷守恒定律的早期描述。并且他还发展迪费的学说,定义了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概念,沿用至今。受到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的启发,1745年,狄维斯成功发明了避雷针——如果用尖端金属放在建筑物高处,就可以把雷电引导到地面而不经过建筑导致破坏。如今,几乎所有高层建筑都要设置避雷针,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富兰克林本人还是******战争的伟大领袖,是***《***宣言》的起草人之他的头像被印在了百元美钞上,永远被人民所敬仰和怀念。

30、在普林格尔的坚持下,避雷针终究没有变成“避雷球”。

31、实际上闪电电压要比这高得多,有时会达到几亿伏,在这样的电击下风筝绳子将承受几千度的高温而被烧毁。

32、风筝实验的成功使富兰克林在全世界科学界的名声大振。***皇家学会不仅承认他的结论,还给他送来了金质奖章和皇家学会会员的聘书。

33、和“费城实验”一样,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很可能也只是提出了一个实验设想,所以一开始他只是含糊地说在费城有人成功做过—他相信如果真有人尝试的话,肯定会成功的。被认为是他本人做的实验后,他将错就错承认了下来,但是一直非常低调地对待此事。从科学的角度看,风筝实验其实没有做的必要,因为雷电的性质已经被之前法国人的“费城实验”证明了,而人们也已把荣耀归功于提出实验设想的富兰克林。

34、他们在屋顶上树起一根长长的铁杆,下面捆着一根铁尺,目的是把天上的电引到屋里观察和研究。

35、富兰克林是第一个提出用实验来证明天空中的闪电就是电的的科学家,那是在1750年但是第一个付诸于实践的却是法国科学家——他像图中那样观察到了铁棒上的火花,不过没有用身体近距离去碰铁棒。此后,还有一些研究者也做了类似的实验。在俄罗斯有一位物理学家在模仿这个实验时,因为操作不慎被雷电击死。

36、我尽快地跑去看他。等我跑到后,我看见他已停止了呼吸。他的可怜的妻子和岳母,也和他一样面无血色。我虽幸免于***,但我的密友的惨白的尸体以及他的妻子,儿女全家老幼的哭声,使我感到那么难受,以至我对聚集在那儿的许多人说不出一句话来,也作不出一句回答,只望着这个一小时前曾和我一起开会。一起讨论我们未来的公开演讲会的人的面孔。从吊起来的铁丝发出的第一次打击击中了他的头部,在他的额上留下了一个红色的、樱桃似的斑点;而雷电力则经他的脚部,通过地板而远逸。

37、尽管这种猜想并不符合现代科学的观点,但破除了人们对上天雷神的迷信,于是各种征服雷电的设施也就陆续出现了。

38、而且,按普利斯特里的说法,富兰克林是在1752年6月做的实验,当时他还不知道法国人已经成功地做了“费城实验”,他本人知道这个实验的重要性,为什么不急着发表?甚至不在其《费城报》上简单提一下?在过了4个月后知道了法国人的实验结果才提及此事?更令人费解的是,富兰克林不仅不急着发表,而且私下里也没有向别人透露他做了风筝实验。当时费城有一个研究电学的著名专家伊伯内泽·金内斯利,是富兰克林的好友,富兰克林和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互相报告电学实验结果。如果富兰克林做了风筝实验,很难想象富兰克林不会告诉他结果。但是在1752年9月到10月这段时间,金内斯利多次在费城做关于电学的演讲,介绍法国人的“费城实验”,却都没有提到在费城本地已有人做了类似的实验。一直到了1761年,金内斯利自己才做了风筝实验,不过是在晴朗的日子做的。在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的时候,他的儿子威廉并不是像一些描绘该实验的画作画的那样是个小孩,而是已经21岁。威廉也是个人物,当过新泽西的总督,后来成为***保皇d领袖,***建国后流亡***,是爱丁堡王家学会建会会员。但是威廉从来没有提到他参与了这个著名的实验。

39、在1750年7月29日致克里森的信中,富兰克林建议,在高处立一根金属杆,雷暴云来临时,就可以把云里的电荷通过金属杆引下来。如果金属杆和大地是绝缘的,电荷留在杆里跑不掉,就可以用来做电学实验,从而证明闪电是放电现象。如果金属杆接地,电荷就释放到地下,避免了雷击,就成了避雷针,之前在3月2日的信中富兰克林已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在这封信里他进一步做了说明。

40、很多人追随着富兰克林的脚步,“疯狂”了重复着他的大气电实验(或者是实验的设想)。

41、7月的一天,终于盼来了费城一个大雷雨的天气,富兰克林带着儿子选了一块广阔的草地,按照设定引“天电”的方案,将一只特制的风筝徐徐放到阴雨密布的天空。

42、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风筝,它是用丝绸做成的,在它的顶端绑了一根尖细的金属丝,作为吸引内电的“接收器”;金属丝连着放风筝用的绳,这样细绳被雨水打***后,也就成了导线;细绳的另一端系上绸带,作为绝缘体,避免实验者触电;在绸带和绳子之间,挂有一把钥匙,作为电极。

43、(风筝实验听起来疯狂无比,但是后人对于这个实验是否真正存在莫衷一是。)

44、富兰克林自己为什么不做这个实验,而只是提出设想建议别人来做呢?据他说是因为费城当时没有高楼可以用来做实验,他准备等费城的大教堂建好了再做。大教堂还没有建好,法国人实现了“费城实验”的消息已经传来。富兰克林主办的《费城报》在8月27日报道了法国“费城实验”。9月,富兰克林在自己家里立了根金属杆,做了一点改进,在杆的底端放上铃铛,一旦雷暴经过,铃铛在电的作用下就会响起来。10月19日,富兰克林在《费城报》刊登文章报告“风筝实验”。文章开头说:欧洲的报纸经常提到用在高楼立起金属杆的方法成功做了“费城实验”,其实在费城,已经有人用不同的但是更容易的方法成功地做了同样的实验,人人都可以尝试。随后他介绍了应该怎么做这个实验:用丝绸手帕做一个风筝,风筝上方固定一根金属丝,在风筝绳子的末端系一条丝绸带子,在绳子和丝绸带子交接的地方绑一把门钥匙。在有雷电的时候,人躲在屋里通过门、窗放风筝,手拽着丝绸带子,注意不要让雨把丝绸带子打***,也注意不要让风筝绳子碰到门框或窗框。绳子被雨打***后,就会把雷暴云里的电引导下来,因为丝绸带子是干的,不能导电,电荷都聚在了门钥匙上,这时如果用指关节碰钥匙,就会冒火花,这样就证明了它的确带电了。这些电荷还可以收集起来做其他实验。

45、因此,一直有人怀疑富兰克林并没有真正做过风筝实验。***《流言终结者》节目曾经做过一个模拟实验,让一个假人放风筝,然后给风筝施加50万伏电压的假闪电,测出流过假人“心***”的电流超过了6毫安,足以将真人电死。这说明富兰克林如果做过实验,会被电死。实际上闪电电压要比这高得多,有时会达到几亿伏,在这样的电击下风筝绳子将承受几千度的高温而被烧毁,这样的实验后来多次有人做过,当然是用绑着的风筝做的,人是不能在旁边的,否则有可能出事。如果富兰克林真的做过风筝实验的话,他描述的结果也肯定不是引导雷电,而是收集空气里的电荷到钥匙里,就像人们后来发现的,即使在大晴天做风筝实验,同样会让钥匙发出火花。富兰克林描述的,更像是在任何时候放风筝放到一定高度后就会出现的结果,采集的是周围空气的电荷,而不是雷电。

46、 MIT牛人解说数学体系(2015-12-05)

47、 Science公布2015年十大科学突破:基因剪刀居首(2015-12-21)

48、 量子物理幼儿版,扎克伯格你太淘气了!(2015-12-19)

49、在我国最早出现的避雷设施是避雷室。南朝刘宋时人盛弘之的《荆州记》中记载:“湖阳县,春秋寥国,樊重之邑也。重母畏雷,为母玄石室,叫避之。悉以文石为阶砌,至今犹存。”这段话的意思是,樊重为母亲建造避雷室所使用的全部材料都是文石。文石很可能就是大理石,具有绝缘作用。由大理石建造的屋室当然是可以避雷的。

50、  这朵云看起来有闪电的迹象,但却毫无动静地过去了;但就在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发明感到灰心之时,他注意到几条细线在云间闪烁,然后有直立的迹象,像是经由指挥一般,一个接着一个相继出现!他震慑于这个景象,连忙伸出手,对准风筝在线的钥匙.这项创举终于完成了,富兰克林终于取得货真价实的雷电.

51、 在设计“风筝”实验时,富兰克林将闪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进行类比做出过这样的推测:既然人工产生的电能被尖端吸收,那么闪电也能被尖端吸收。而“风筝”实验的成功反过来又证实了他的推测。

52、  富兰克林由两根木棍架成的十字,撑起了一大块丝缎的布面,这就是富兰克林传说中不朽的风筝!在风筝上端,系上尖细的铁丝,铁丝末端绑上一只金属钥匙.富兰克林操控风筝的部分,捆上秘密的绝缘体—丝缎带;在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这个实验者和他的儿子,走入一片空旷的空地,搭起一个暂时性的挡雨棚,在风筝升起了相当的一段时间后,一朵雷云才渐渐***近.以下是普里斯莱的叙述:

53、实验者模仿18世纪时使用的材料制作了一个大风筝和木板棚架。把风筝在天气晴朗的海滩上放飞,在飘扬的海风中,虽然完全没有电闪雷鸣,但空气中的电荷和风筝和风筝线与空气之间的摩擦产生的电荷已经可以使风筝明显地带上静电,风筝线上挂着的钥匙在吱吱响。第一件事很容易地验证了。

54、但是受科技水平的限制,人们弄不清楚雷电是怎么产生的,相信“雷泽有雷神,龙首人颊,鼓其腹则雷”的神话,误以为雷电毁屋击人是上天发怒,对人们进行罚诫。到了汉代,人们开始以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理论来解释雷电现象,《淮南子·坠形训》认为“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即雷电是阴阳两气对立的产物。明代刘基(1311年~1375年)说得更为明确:“雷者,天气之郁而激而发也。阳气困于阴,必迫,迫极而迸,迸而声为雷,光为电”。这说明,当时己经有人认识到雷电是同一自然现象的不同表现。

55、不过最为流行的还是在建筑物上安装***式的避雷针――龙吻脊。1688年,法国旅行家卡勃里欧列·戴马甘兰来***游历之后,写了一部名叫《***新事》的书。书里写道:“……当时,***屋宇的屋脊两头,都有一个仰起的龙头,龙口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接着一根根细的铁丝,直通地下。这样奇妙的装置,在发生雷电的时候就大显神通,若雷电击中了屋宇,电流就会从龙舌沿线下行地底,起不了丝毫破坏作用。”

56、   “第一个提出这个猜想的荣誉,文献中被归于******家、科学家富兰克林,认为是他于1750年正式提出了‘lightningiselectricity’的猜测。有些宣传品中会出现富兰克林用风筝导引lightning以证明其是electricity的画面。实际上,用风筝做验证实验的是法国青年Dalibard,于1752年首次获得成功。”(引自同上书第166页)

57、释放风筝漂浮在空中,持续两回合,第一回合会致盲并降低敌人行动力,第二回合会造成大量伤害;

58、富兰克林曾经与雷电有亲密接触。据说他将一把铜钥匙,系在风筝线的末端。风筝升入雷雨云层,闪电在风筝附近闪烁,雷声隆隆。一道闪电掠过,风筝线上有一小段直立起来,像被一种看不见的力移动着。富兰克林突然觉得他的手有麻木的感觉,就把手指靠近铜钥匙,顷刻之间,铜钥匙上射出一串火花。富兰克林大叫一声,赶紧把手远离了钥匙。他喊到:“威廉!我受到电击了!现在可以证明,闪电就是电”。

59、该书由罗会仟、赵敏、姚晓春、陆继宗撰写,其中罗会仟完成书稿约50%。该书介绍了从公元前950年《竹书纪年》最早记载北极光和公元前600年泰勒斯发现琥珀摩擦起电开始,物理学在力、热、光、电等方面的发展历程,直到2000年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开始运行。读者可以在字里行间和图片里寻找物理学史上的一个个重要足迹,在认识科学现象的同时,体验科学家们的发现历程和人生经历,从而激发对物理学的兴趣。

60、在数学上,他创造了8次和16次幻方,这两个幻方性质特殊,变化复杂,至今仍为学者称道。

61、富兰克林的这一风筝实验,彻底地击碎了闪电是“上帝之火”、“煤气***”等流行的说法,使人们真正认识到雷电的本质。因此,人们说:“富兰克林把上帝与闪电分了家。”

62、富兰克林或许有过风筝实验的想法,即便他真的做过这个实验,也只可能是被风筝上带的一些静电电到。如果被真的雷电电到的话,就不会是手被电麻了,很可能是当场暴毙。

63、正当富兰克林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不幸从俄国彼得堡传来消息:1753年7月26日,科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在操作时,不幸被一道电火花击中身亡。这更坚定了富兰克林研制避免雷击装置的决心。

64、富兰克林的成就实在是数不胜数。他参加起草了《***宣言》和***宪法,担任过州长,是***历史上第一位驻外大使,出版了费城第一份报纸《宾夕法尼亚报》、***第一本医学专著、第一部小说以及其他很多畅销书,在多个科学领域也有很多贡献。(他甚至成了财富的象征)

65、   “1750年富兰克林(1706—1790)建议用风筝验证闪电就是electricity。1752年法国人Thoms-FrancoisDalibard实施了富兰克林建议的实验,证实了所谓的electricity和闪电里某些存在是一致的。”(引自曹则贤《物理学咬文嚼字第一卷》第1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