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王守仁心学四诀(93条文案精选)

王守仁心学四诀

1、在他看来,一生经历的种种艰难险阻,只不过是磨炼心性的一个过程。

2、可以说,世上的许多事情都是被逼出来的,人必须强迫自己,才能将自身潜在的才华和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王守仁心学四诀)。

3、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4、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小聪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

5、。需得扎稳根基,才能放开手脚,去伸展、去吸收。

6、所以善恶真正是有的,为善去恶也真正是对的。对于善,尽管信奉,尽管去做,尽管向着更大、更深、更远,此即天道。

7、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的这些计谋不以为然,问他「这有用吗?」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有官员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会疑。」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8、稳,是一种态度。很多年轻人做事毛手毛脚,不是这里出问题,就是那里出差错。归根结底,是得过且过,态度不够认真。

9、除了放浪形骸的天子外,周围的近臣也整日想出各种花样供武宗逸乐,乘机操纵朝中大权。他们一方面对王守仁的功绩妒嫉不已,千方百计贬斥压抑:另一方面因或多或少地都与朱宸濠有牵连,受过贿赂,害怕王守仁平叛后抓到证据,再加上王守仁在朱宸濠反叛后,曾上疏请求武宗诛除奸佞,江彬、张忠等人更是恨之入骨。因而想先发制人,便捏造谣言,胡说什么“王守仁早已与朱宸濠勾结,最后虑事不成才起兵平叛”云云。武宗频有耳闻,心中不免生疑。张忠、江彬等人为讨好献媚,竟无事生非地提出让王守仁将朱宸濠等叛军纵于鄱阳湖中,待武宗亲自率军擒拿。这可正中武宗下怀,立刻应允,并派张忠、许泰等人先率禁军进入江西,从王守仁手中接管叛俘。

10、但世间哪有那么多心甘情愿和心情愉悦的事?除非是好逸恶劳,娱乐享受。

11、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守仁

12、这“四句教”,被称为王阳明心学的最高概括。看上去清楚,读起来晓畅,但因为其中的一个关键点,很可能真正明白的就没有几个。

13、今天的人都追求快,古人则说:欲速则不达。尽管我们想快,但心理急躁,就会失去冷静、从容处理事情的能力,就会感到艰难和痛苦,就会以更糟的心情来对待生活,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其实我们的心灵本来有着惊人的能力和智慧,在没有外物干扰、宁静平和的状态下,能以更高的效率、更正确的方式来应对所遇到的一切事情。

14、正德四年秋七月初三日,有一个从京师来的小官,带着一个儿子和一个仆人,从龙场路过去上任,阴雨天黑,投宿于一苗民家。没想到,第二天中午有人从那条路过来,说这个小官已死在路上。下午他的儿子又死了,第三天连仆人也死在山坡之下。

15、正因为王阳明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一份愉悦、快乐的心情,被贬谪到龙场那个环境十分恶劣的地方时,跟随他来的仆人都病倒了,唯独他一个人无事,这正证明了拥有好心情的重要性。

16、将善恶看成一种合道与否的趋势,而不是确定的范畴和类别,那么以往在这个问题上的所有困惑、纠结及误解,便都能迎刃而解。王阳明一再强调的善恶,也便明白了——有善有恶,便是这趋势的发动;知善知恶,便是对这趋势的明了;为善去恶,便是顺这趋势而行。

17、令武宗兴味索然的是,远征大军刚到河北涿州的良乡,王守仁平定叛乱的捷报就送到了,王守仁为防止朱宸濠余d作最后挣扎,还准备亲自押送俘虏到京城。事已至此,武宗仍然不肯罢休,他一方面将王守仁的奏疏压下,秘而不宣,另一方面急令王守仁按兵不动,等待迎接圣驾。“将军决胜岂只在疆场”。王守仁在朱宸濠叛乱初起,形势万分危急之时,沉静自若,料事如神。充分表现出智勇双全的儒将风范。仅仅用三十余天,就平定了一场蓄谋已久的大规模武装叛乱。但是,在胜利之余,他需要应付的是更为棘手的问题。武宗及其宠臣并不需要他与众位将士用鲜血换来的胜利,在战场上大获全胜的王守仁反而更感到处境尴尬,步履维艰。

18、精神如此专注在美好而光明的境界上,自然就能将美好而光明的东西吸引过来。

19、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如果你觉得诸事不顺,疲惫不堪,身体也越来越差,却成绩甚微,也许你该将眼光投向自己的内心,去检索心内的陋习,跨越自己的心坎。

20、闲有两种,一种是人闲心也闲,给自己一些时间,从繁忙中脱身出来;一种是人忙心不忙,这是需要靠人的闲去养,和在觉察克制中去修的。无论哪种,其实对我们做事都更有利。

21、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22、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之初就大兴“文字狱”,加强对天下士人的思想钳制,特别重视对程朱理学的宣扬。明人陈鼎云:“我太祖高皇帝即位之初,首立太学,命许存仁为祭酒,一宗朱子之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所谓“濂洛关闽之学”,即指宋代大哲学家朱熹等人的哲学体系。从此,程朱理学成为明代的官方哲学,在明代前期,哲学论坛成为程朱之学的一统天下。当时的理学家们将朱熹等人的著作奉为至高无上的教条,顶礼膜拜,不敢有半点的改易。他们的弟子更是“笃践履,谨绳墨,守先儒之正传,无敢改错”,形成循规蹈矩、墨守陈腐的学术氛围。

23、听到此讯,王阳明悲伤之余,命两名童子去把三具尸体埋了,并感慨地说:

24、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创立了伟大的“心学”体系,是中国历史上位居第一阵列的大哲。他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25、而我离开故乡来到这里,已有两年了,同样也经历了瘴毒之气的侵害,但却能安然无恙,就是因为我始终保持着豁达愉悦之心,没有一天是像你这样悲悲切切、忧郁哀愁的。

26、今天的人都追求快,古人则说:欲速则不达。尽管我们想快,但心里急躁,就会失去冷静、从容处理事情的能力,就会感到艰难和痛苦,就会以更糟的心情来对待生活,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27、这段话翻译成现在的话是这样的:你30岁时能在学问上登堂入室,四十岁时可建立完善的思想体系,50岁左右,就能将思想体系运用到实践,由此人生圆满。

28、这其中哪有什么技巧,只不过是我身怀浩然正气,各种病邪怎能侵袭我的身心呢。

29、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弟子回答:「青龙铺。」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30、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王守仁《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31、但世间哪有那么多心甘情愿和心情愉悦的事?除非是好逸恶劳,娱乐享受。越有用的事情做起来越不舒服。所以要考虑人性的弱点,对此王阳明和曾国藩都主张:咬牙做去!

3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我心由我不由天。只要此心不动,如何都是安然。

33、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王守仁

34、第二句,是人的原本的思维,思想,二元的认知判断。

35、比起佛道,这正是阳明心学更前进和完备的地方——并非境界比佛道要高,而是佛道一向缺乏入世的兴趣,因而少有办法上的挖掘和发挥,而只遵守着随缘和顺自然的大原则。而阳明心学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有体也有用;其后便是境界,其前便是进取;其下便是无为,其上便是有为。这才是真正的无为而无不为,真正的内圣外王之道。

36、正德年间,王阳明在朝堂上遭到排挤,而他的父亲恰巧也在此时病逝。一时间内外交困,压得王阳明透不过气,却依然咬牙扛了下来。

37、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38、王阳明这种修养精深、境界高明的人,往往能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很多时候,并不是你错了或者没有用,你只是还没等到有能力欣赏你的人。

39、人都有习气,蒙蔽了自己的心,习气和蒙蔽越重,强迫自己就越艰难。但别无他法,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功夫,在一次次强迫的磨砺中,慢慢清除掉自己的坏习气,才能恢复心的本来光明。这就是王阳明为我们指出的路。

40、立志,就是意之所向,它是王阳明心学的一大主题,也是王阳明人生初始的主题。据说,王阳明12岁时在北京长安街漫步。一大仙模样的人拽住他说:“我为你看相,不收钱。记住我下面的话,你的胡子到领口时,进入圣境;胡子到胸口窝,结圣胎;胡子到小腹,圣果圆。”

41、这句话道出了人之所以活得累的根本原因——精神的内耗。这内耗则来自内心对得失的计较。比如你做一件重要的事,会希望做的好、害怕做不好,会思虑做得好会怎样、做不好会怎样,这就是计较,内耗也就开始了。

42、“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王守仁《传习录》

43、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对于一件相同的事情,如果人的心情不同,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44、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著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著船里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

45、朱宸濠是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的曾孙,朱权的封地原在大宁,“靖难之役”后徙封南昌,至天顺年间因“不法”之事革去护卫,改为南昌左卫。朱宸濠于弘治十年(1497年)继承宁王位。当时明武宗游幸无度,太监刘瑾专权,且世宗无太子,朝野人士危惧不安。朱宸濠感到时机千载难逢,开始暗中活动。他遣太监梁安送刘瑾金银两万,刘瑾便于正德二年(1507年)矫诏恢复宁王的护卫屯田之特权。刘瑾被诛没之后,朱宸濠的护卫又被革除,但其觊觎皇位的野心却变得愈来愈急切了。为了重新得到护卫及屯田之权,朱宸濠用大量金银贿赂明武宗宠幸的伶人臧贤及左右近侍,同时得到了京中诸权要的暗中帮助,终于如愿以偿,其反叛之心更加坚定,但因考虑到其子有望入嗣东宫,成为武宗的太子,因此一直蓄而未发。

46、心中有天理,无私心,就好比世间有规矩,有规律,有规矩就能丈量世间万物的方与圆。无论有多少方和圆,无论这些方和圆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规律,不然这些规律就是不正确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47、纵观王阳明的一生,历经坎坷,遭遇的磨难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他的成长经历,也为我们指出了人类心灵的无限可能性,甚至包括身体健康和改变命运。

48、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更高一些的目标与追求,这样心灵就能从眼前的事情中脱身出来,立于更深、站在更高去看待这件事情,也就不再有那么多的计较了。这样就能做许多事而不为其所累。

49、吕端哭笑不得,当众言明真相后,那些士绅名豪们脸色突变,面面相觑,把刚才带来的礼品又都拿走了,甚至有人还出言讽刺。

50、“所以立志做圣人,就可以成为圣人了;立志做贤人,就可成为贤人了。古人所说,假使做好事,可是父母厌恶他,兄弟怨恨他,族人乡亲轻视他,如像这样就不去做好事,是可以的;做好事就使父母疼爱他,兄弟喜欢他,族人乡亲尊敬信服他,何苦却不做好事、不做君子呢?假使做坏事,可是父母疼爱他,兄弟喜欢他,族人乡亲尊敬信服他,如像这样就做坏事,是可以的;做坏事就使父母愤怒他,兄弟怨恨也,族人乡亲轻视轻视厌恶他,何苦却一定要做坏事、做小人呢?”

51、可能大家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两个得相同疾病的人,一个人性格开朗,另一个人性格忧郁。那个性格开朗,能用乐观的心态看待疾病的人,肯定比另外一个性格忧郁、遇事悲观的人好得快。

52、连牛马也一起关在这里,我吃的也是像给鸡、鸟所吃的粗劣不堪的食物。

53、第二句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当我们与外物相接触,心一动,善恶立马呈现。自己的动机、驱动力就马上显现出来,善与恶也在意识当中出现。但这时,还没呈现出心学的力量来,只是在表述善恶事实。

54、他被元军俘虏后,经受了三年非人的关押生活,始终刚毅不屈,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正气歌》。

55、好,现在我们来看下王阳明的人生经历,1472年明宪宗成华八年,王阳明出生在浙江余姚,王阳明出生后,到五岁的时候,他还不能开口说话。据说,王阳明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抱着一个赤子从天而降,所以他的祖父给他取名叫云,所以他出生后的名字叫王云。他出生后,家里人都非常奇怪,因为这个孩子到了五岁还不能开口说话,普通的孩子到了这个年龄早都已经口齿伶俐,都能够开口说话。有一天,有一个高僧走过他们家门口,摸着王阳明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他的祖父似乎突然间才能白,他把这个玄机给点破了,然后王阳明的祖父给他改了个名叫守仁,取名守仁,也就是现在我们知道的王守仁。然后,王阳明就非常神奇的开口说话了,王阳明的出生就如此不凡,从小有这样的一个小经历。

56、而我离开故乡来到这里,已有两年了,同样也经历了瘴毒之气的侵害,但却能安然无恙,就是因为我始终保持着豁达愉悦之心,没有一天是像你这样悲悲切切、忧郁哀愁的。

57、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那些有价值的事情上,这样才可能达到成功。

58、王守仁所率兵力有限,无法发动较大规模的反击,只好等待各处援军。而九江、南康两处交通重镇被叛军所占,援军很难进入南昌一带,王守仁便分出兵力,进攻九江、南康。与此同时,朱宸濠决心背水一战,大赏将士,并集中九江、南康的兵马全力攻击南昌。结果,官军与之接战,死伤数百人,形势十分危急。官军前锋主将伍文定急斩退却的士兵,身立火炮间,火燃其须而不移足,官军士气振奋,大炮轰至朱宸濠的坐舟,叛军再次溃退。为了挽回败局,叛军将江上舟船连成方阵,准备合力抵抗。伍文定见此情形,便准备进行火攻。官军成四合之势,约定在火起之时,全线出击。正当朱宸濠取出全数金银财货犒赏军士,并准备斩杀临阵畏避的兵将之时,官军从四面杀来,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火光熊熊,叛军争相逃命。朱宸濠见大势已去,与诸妃嫔诀别,妃嫔皆赴水而死。朱宸濠及其绝大多数官员束手就擒。

59、我早知道你肯定会死,因为前两天我隔着篱笆望见你愁容满面,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

60、而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和强迫之后,不断朝向一个目标努力,人的潜力才会被激发出来,显现出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61、总有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王阳明则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一无是处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美好的东西、珍贵的品质。所以人要对自己有信心,坚信自己的价值。

62、第三句,是心体对于世间的观照,心体生出来的智慧和能力,良知良能。

63、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他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

64、首句便是"无善无恶心之体",心体,是没有善恶的,不与外物相接触,不动于心,就如《中庸》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一般,寂然不动的,这是心的本体,是心的"原始状态"。阳明先生曾说过,早起之时,未与物接,有点类似这种心体状态。若是放在人性论的哲学角度去看,则是"无善无恶论",但这角度写写论文可以,要想领悟则不行。

65、他大部分的注意力和生命能量都集中在这些负面想法上,自然就把与之相应的东西吸引过来。

66、可见,心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十分巨大,有时甚至关乎生死。所以要想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关键就在于如何引导和掌握自己的心境。

67、古人不论什么事情,随时都在心上学习,等到心精明透彻了,字自然也就写得好了。这种方法他总结为八个字:凝思静虑,拟形于心。

68、因为无论在怎样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都能很快调整自己的心境,尽量保持在一种淡定、愉悦、快乐的状态中。

69、闲有两种,一种是人闲心也闲,给自己一些时间,从繁忙中脱身出来;一种是人忙心不忙,这是需要靠人的闲去养,和在觉察克制中去修的。无论哪种,其实对我们做事都更有利。这也是庄子说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70、消息传来,王守仁又召集众将商议。有人建议:鉴于朱宸濠兵马强盛,我援军未至,难与其相对抗,不如坚守不出,以待四方之援,叛军久攻不下,必然不战自溃。王守仁以为不然。他说:“朱宸濠虽然兵势强盛,但所至之处烧杀掳掠,并未逢大敌与之鏖战。朱宸濠鼓动士气,必以即大位后富贵荣华相许,现在进取无门,老巢又倾覆,众心离异,沮丧而归。我军乘胜击之,定获全胜。”当天,又有抚州知府率兵马来援。王守仁犒赏三军,准备与叛军决一雌雄。

71、“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王守仁《传习录》

72、这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大秘密:你心中的所思所想而形成的心理图像,会将与之相应的事物吸引过来。

73、在一次讲课间隙,王阳明对弟子们说:“诸公在此,务必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若茫茫荡荡度日,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痛痒,恐终不济事。”

74、周积无声的落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王阳明用他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笑了一下,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75、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有意无意中运用了这个方法。

7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守仁《传习录》

77、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寒来暑往,说也奇怪,我居然什么病也没有生。

78、人是一种十分矛盾的动物,强大的惰性与巨大的潜力在体内共存,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人就会变得十分懒散,做事拖拖拉拉,得过且过,十足一个平庸之辈。而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和强迫之后,不断朝向一个目标努力,人的潜力才会被激发出来,显现出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79、所以,我们要想在人生中获得幸福,就得“凝思静虑,拟形于心”,让自己的心灵安静下来,在脑海中经常想象自己所希望的美好、幸福的事情,让它形成一幅稳定、生动的心理图像,发挥主导作用。

80、为什么「此心不动」是唯一的技巧呢?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所谓急中生智。如阳明先生所说,这不是天外飞来的。

81、所以,凡事多强迫自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修为和成功。

82、有一天,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83、王阳明说:“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84、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更高一些的目标与追求,这样心灵就能从眼前的事情中脱身出来,立于更深、站在更高去看待这件事情,也就不再有那么多的计较了。这样就能做许多事而不为其所累。

85、当时巡抚南赣的王守仁对朱宸濠的叛逆之心早有觉察。叛乱爆发时,正巧王守仁前往福建地区处理卫所军人作乱事件。幸得有这次公务出行,王守仁才躲过了一场灾难。因为朱宸濠叛乱后,大多数江西省地方官均被捕遇害。在福建事态平息之后,王守仁在返回南昌途中得知叛乱之事,便乔装改扮奔至吉安调动指挥。

86、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王守仁

87、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王守仁

88、这是一个与自己"斗"的过程,领悟的过程。个人资质不同,程度也不同,把握好"乐在其中",心学就算入门了。

89、按理,下一段应该是说如何勤学,勤学什么。但王阳明说的却是人对学的态度:

90、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经历,与王阳明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91、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92、比如借了别人一笔钱,他往往会这样想:“生活真艰难,我什么时候才能挣到这笔钱好尽快还给人家呢?”